身為一個現代人
你大概會覺得,天有多高這問題非常蠢
不過,幾千年前,就有古人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而且,還想出了一個以下的方法來測量
找一個地點,選擇中午
找到日正當中的那一天
立一個竿子
確定太陽在竿子正上方
所以竿子不會形成影子
(所以,這個地點必須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然後,在這個地點的正北或正南
找另一個地點,也立一個竿子
因為太陽斜射
這根竿子會形成影子
因為你知道a:b 跟 A:B 相等
既然知道了
a(竿子長度)
b(影子長度)
跟B(兩地距離)
你就可以算出A
知道太陽距離我們有多遠
換句話說,天,到底有多高
這個算式,被記錄在西漢的【淮南子】這本書中
可惜的是
還好他沒有真的去做實驗
他要是做了
算出來的數字會錯得離譜
為甚麼?
算式沒錯,能想出這個構想,淮南王真是聰明的驚人
但是,這個研究有一個,只有一個錯誤的假說
他呀,假設地是平的啦!
約莫在他的時代(大約早不到一百年吧)
希臘人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前276年-前194年)
拿同一個算式做了一樣的計算
不同的是
他事前仔細地考證他的基本假定
他假定,地球應該是圓的
而太陽距離地球一定非常、非常的遙遠
因為假設正確
結果,他正確的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25萬斯塔德(大約兩萬五千英里)
這個數字,正確得可怕
幾乎兩千年後,才被更正確的天體測量數出現所修正
我們做研究
常常過度病態地重視研究的進行步驟
好像只要照本宣科的依據科學、統計的要求跟著做
結論,當然就是正確的
其實,比起研究方法與步驟
你進行推論時所採用的假設
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視
但,卻是研究結論正確與否的關鍵所在
各位研究生
你,有想過你做推論時
有像埃拉托斯特尼那樣
先確認了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無誤的
然後再進行推論嗎?
如果沒有
你呀,再聰明,也只是個賣弄聰明的淮南子而已呀!
轉載自 劉士豪教授FB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