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從Google手中買下Motorola Mobility的策略思維
-
為聯想手機進入國際市場,取得品牌與專利之優勢。
-
PC成長趨緩,為聯想下一階段的成長注入動能。
-
形象:建立手機事業國際形象。
-
部份價金以聯想股份支付,建立與Google策略結盟。
Google賣Motorola Mobility的策略思維
-
聚焦資源於Android作業系統,並在激烈競爭的行動終端市場上保持超然的地位。
-
入股聯想,Google重新進入中國。
【附件經濟日報/社論】
聯想併購策略對台灣產業的啟示-經濟日報/社論 2014.02.11
就在國內還在探討高科技產業如何從典範移轉中脫困,以及品牌指標廠商宏碁及宏達電如何重生的當下,大陸個人電腦龍頭廠商聯想再次出手,以29.1億美元(約新台幣881億元)從Google手中買下Motorola Mobility(摩托羅拉智慧型手機事業)的專利、品牌、商標及相關權利,為其國際化進程又跨了一大步。雖然市場對此多持買貴了,且可能受該公司持續虧損的拖累而給予負面的評價,不過此一交易對於聯想的轉型有其策略性的意義,也對台灣產業發展將產生影響,值得進一步關注。
根據報導,Google將把2011年以125億美元收購的Motorola Mobility,連同超過2,000項技術專利以29.1億美元價格轉售給聯想,聯想將以6.6億美元現金,等值7.5億美元的聯想股票支付,並在往後三年內陸續支付剩餘的15億美元。
Google所以會將當年天價買下的Motorola Mobility轉出售一部分權利給聯想(Google仍保有15,000項專利),主要原因除了Motorola Mobility營運持續不振影響公司獲利之外,其動機應在於欲聚焦資源於Android作業系統,並在激烈競爭的行動終端市場上保持超然的地位。當然,Google透過入股聯想與其有進一步的連結,伺機重新進入曾經鎩羽的大陸市場,應也是背後重要的考量。
對於聯想來說,主力個人電腦事業在經過併購IBM及NEC之後,已取得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但因PC市場成長逐漸遲緩,必須找到新的成長動力,方興未艾的智慧型手持裝置自然成為標的。雖然聯想有自己的產品,但要在手機市場打開國際知名度仍力有未逮,透過併購是最快的途徑,這也促使其手機市場排名將快速晉升。更重要的是,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的關鍵在於軟體與作業系統,以及未來可能的智財權戰爭,透過與Google的策略合作,未來要與三星抗衡,甚至與Apple競爭,至少可以站在比較公平的基礎上。
不過,就實質面來看,雖然併購後Motorola Mobility會將3,500位員工移轉至聯想,但其中最有價值的Advanced Research Unit則為Google所保留,等同於並未取得該公司中最有創新技術的部門,加上智慧手持裝置技術創新的瓶頸愈來愈難突破,聯想欲透過此一交易在其產品本質上突破的可能性並不會太高。
倒是在品牌形象與通路方面應會有所助益。基本上,由於形象不佳或者國家安全的疑慮,中國品牌始終無法在美國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直接買下一個在地品牌是個捷徑。因Motorola Mobility在美國市場已有一些合作的電信營運商與經銷通路,聯想可順勢接收這些行銷管道,對於後續市場的拓展將有很大幫助。
雖然此一併購案未來仍須由美國相關監管單位確認是否涉及國家安全或關鍵技術轉移風險後才能完成,但聯想這十年來在國際化上的努力及企圖心也的確值得台灣產業省思。
首先,雖然聯想是透過中國政府在本土市場的支援與扶助才得以累積邁向國際化的基礎與能量,但從聯想併購IBM PC、伺服器到Motorola的手機部門來看,當既有事業成長出現停滯,很快地找到下波成長契機,並以其龐大資源,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買下對手,如此的彈性與速度,在決斷上頗有可觀之處。
其次,過去20年國內企業不乏併購國際品牌的案例,但多以失敗收場,在付了那麼多的學費後,如何記取教訓重新出發,也是現階段產業發展的要務。尤其,購併風險如此之高,金額如此之鉅,國家在產業政策上如何支援與協助,而非袖手旁觀,也是必須一起納入思考的面向。
最後,當中國大陸企業逐漸打開國際市場擴大企業版圖的同時,也不斷扶持本土供應鏈,這對於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的未來發展,不管是品牌或代工廠商都將產生重大威脅,如何加速轉型升級,找到新的定位出路,已刻不容緩。
留言列表